新華社鄭州11月30日電題:飛行日記中的“制勝密碼”——第83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三代飛行員的“空中突擊”
新華社記者劉小紅
初冬,中原腹地,陸軍第83集團軍某空中突擊旅訓練場。
一場圍繞空地協同的定點投送、垂直奪控訓練正在展開,偵察、武裝、運輸等數十架直升機無懸停升空,超低空向作戰空域機動。
快速完成地域偵察和預先火力準備,“90后”飛行員賈后猛所在的運輸直升機梯隊搭載突擊步兵直插“敵”縱深地域。在空中火力掩護下,突擊隊員采取繩降、索降等方式多點快速離機,空地協同發起立體沖擊,完成預定任務。
走下訓練場,賈后猛第一時間和地面突擊隊員展開復盤。
“你選擇的機降場地和目標間有壕溝,拖延了地面分隊攻擊行動。”突擊步兵營副營長姬祥說。對于訓練中存在的問題,賈后猛詳細記錄在一本發黃的飛行日記本上。
“這是我師父的師父傳下來的‘傳家寶’。”賈后猛說。
這個旅,幾乎每名飛行員都有這樣的飛行日記本,上面記錄了三代飛行員寶貴的飛行經驗和訓練心得,折射出三代官兵矢志打贏的拼搏精神,蘊含著這支部隊攻堅克難的“制勝密碼”。
作為陸軍轉型建設的代表性力量和先頭部隊,這個旅是我軍直升機“種子”部隊、第一批陸航部隊、第一批空中突擊部隊。多年來,他們不斷試飛新機型、探索新訓法、研練新戰法,實現了由支援保障到主戰主用的跨越。
“黨叫干啥就干啥!什么時候有任務,什么時候就出發。作為一名黨員、飛行員,首先要聽黨的話,其次飛行技術要精而又精。”這是賈后猛手中的日記本扉頁上的一行字。
它出自這個日記本的首任主人——原某陸航團飛行員、機長肖蘭召。從1970年上機飛行到2003年退休,他駕駛戰鷹飛行了整整33年,而超過一半時間是駕駛直-5型直升機。
“直-5飛機速度低、拉力小、重量大、工藝落后,沒有自動駕駛,飛行中,手腳并用,很累。”年近七旬的肖蘭召回憶當年飛行的情景,歷歷在目。
日記本傳到飛行員雒林山手中,他繼承了師傅肖蘭召的好傳統,也發揚著新的時代精神。
“飛行是勇敢者的事業,要敢于挑戰極限、挑戰自己。”雒林山寫下這句話時,戰鷹更新換代,陸航部隊作戰能力提升到新層次。
作為首批米-17飛行員,面對新機型,雒林山和戰友們苦練本領,不到半年就形成作戰能力。
他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作戰運用上,戰場機動、精準保障、快速投送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雒林山和戰友們駕駛戰機,創新開展海上兵力投送、搭載步兵機降、立體奪控作戰等新課題演練,初步積累了空地協同作戰的寶貴經驗。
從運輸投送到支援保障,雒林山“不知足”:“何時我們陸航能既有較強機動力和火力,又有地面快速奪控能力,這是制勝戰場的殺手锏。”
雒林山的夢想,在徒弟——新一代飛行員賈后猛身上實現了。
幾年前,陸航團與素有“鋼刀團”之稱的某步兵團,合并組建全軍第一批空中突擊旅,為陸軍轉型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賈后猛有幸成為某新型運輸直升機首批駕駛員。
新戰機不僅多地形、復雜天候作戰能力和運載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而且智能化系統讓飛行員有更多精力感知戰場,在突擊作戰中作出更精準判斷。
作為陸軍由平面作戰向立體攻防轉變的標志性力量,空中突擊需要空地兩股力量高度聯合才能發揮最大戰斗力。“對于我們這一代空中突擊旅飛行員來說,面臨的挑戰和需要研究的戰法更多。”賈后猛說。
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嫻熟,瞄準“來得快、降得準、打得猛”目標,賈后猛和突擊隊員們從簡單的登離機練起,不斷創新組訓方式手段,系統展開空中突擊飛行編組、突擊步兵縱深蛙跳作戰等數十個作戰課題研究。
日記還在一頁頁續寫,他們的航跡也在不斷拓展。這個空中突擊旅組建以來,先后參加并圓滿完成跨區演習、新大綱編修試訓等演訓任務,逐步實現由“精飛”向“善打”、由“支援保障”向“主戰主用”的跨越。
“如果說空中突擊是猛虎肋下生雙翼,我愿成為那雙鋼鐵翅膀,像尖刀一樣,只要一聲令下,隨時直插敵人心臟!”賈后猛在飛行日記本上寫道。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