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 題 給你50年,能否再造一個海信?
新華網 段世文 冉曉寧 趙秋玥
1978年,在青島一家工廠當車工的周厚健以青島數理化第一的成績考入山東大學電子系,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工程系迎來李東生、黃宏生、陳偉榮三位新生。20年后,由他們領導的海信、TCL、創維、康佳,均在中國彩電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所有家電品類中,從來沒有一個產品像彩電一樣,行業爭霸打響了一次又一次沒有硝煙的戰爭。對于從一開始就“缺芯少屏”的中國電視企業來說,經歷了從落后到追趕,從受制于人再到奮起抗爭,終于傲視群雄。這一仗,中國彩電人打得酣暢淋漓。
今年,海信集團迎來50周歲生日。究竟是什么樣的信念,推動海信從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作坊工廠走到今天,成長為國際知名高科技企業?
給你50年的時間,能否再造一個海信?
圖為海信大廈
日韓液晶技術爭霸,中國品牌陷入價格戰
自1958年3月17日天津712廠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電視機——北京牌14英寸電子管黑白電視機以來,中國上百家電視企業、超過百萬的家電人沉浮在中日韓家電的“三國殺”格局中。
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發出了當時驚艷世界的“特麗瓏”(Trinitron)顯示技術,使CRT(顯像管技術)電視的畫質實現巨大飛躍,在松下、三洋、東芝和索尼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成為CRT電視的王國。
同年,韓國三星創始人李秉喆在元旦當天穿著傳統的朝鮮長袍來到三星總部大樓,向三星各分社社長宣告:世界將迎來科技時代,三星必須進軍高科技產業。在大洋彼岸,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也在這一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液晶顯示模型,并形成“掛在墻上的平板電視”的初步想法。
頗為戲劇性的是,此后二三十年間,雖然夏普、東芝、NEC等日本企業率先突破液晶屏技術研發,但是受思維保守、三次液晶面板行業衰退期等多重因素影響,逐步被韓國三星、LG在液晶產業上徹底趕超。
就在日本和韓國企業在液晶面板行業打得不可開交時,在CRT顯像管電視上打得你死我活的中國電視企業,掀起了一場足以載入中國電視產業史冊的價格戰。
圖為1982年出廠的青島牌44HD4A集成電路黑白電視
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瘋狂引進彩電生產線的狂潮,業內已有數百家電視機生產廠家,在市場經濟下,彩電不再緊俏,庫存開始積壓。
基于當時的行業背景,1996年3月26日,長虹電視率先全面降價8%—18%,29英寸大屏幕彩電比國外品牌降價30%。
絕大部分國產電視品牌被迫跟進。幾年后,泰山、雙喜、黃河、金鳳、熊貓、牡丹等老彩電品牌相繼被價格戰拖垮。
時任青島電視機總廠廠長的周厚健不僅沒有跟著降價,還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用透明電視機箱對外展示,海信電視機芯比其他品牌的同型號彩電多出12個零部件。“海信產品不降價。”周厚健說。
經此一役,中國彩電市場,只剩下海信、TCL、創維、康佳、長虹等電視品牌憑技術實力走到今天。
缺芯少屏,備受欺凌
從CRT到LED再到OLED,電視的核心技術和最新生產工藝,先是日本企業獨領風騷,后來又轉移到韓國家電企業手中。進入液晶時代,中國電視企業依然沒有得到機會。雖然名義上是電視大國,但由于“缺芯少屏”,在整個食物鏈的下游備受欺壓。一臺液晶電視的成本,7成來自液晶面板,韓國面板廠家處于絕對壟斷地位,中國家電企業不得不接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
日韓企業的技術封鎖超過想象。北京電子管廠曾和日本松下合資建成立北京松下彩電顯像管廠,結果從1987年成立到2009年CRT顯像管的時代結束,中方居然沒能掌握彩色顯像管的核心技術。
2003年底,上廣電和NEC合資在上海投產5代液晶生產線,6年之后因虧損嚴重黯然轉讓,上廣電始終沒能掌握液晶生產技術。
類似的案例還有不少。
2013年1月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經過6年艱難調查之后對外公開的一紙罰單和公告透露了不為人知的辛酸:2001年至2006年,三星、LG,奇美、友達、中華映管和瀚宇彩晶等六家企業,在韓國和臺灣地區共計召開53次“晶體會議”。會議基本每月一次,主要是交換信息、協商價格,其中的關鍵一條是在中國大陸境內銷售液晶面板時,幾家一起作價,聯合操縱液晶面板價格。
3.53億元遲到的罰單并沒有給國內電視廠家帶來多少安慰。據羊城晚報報道,由于三星、LG等國際面板企業在平板電視時代操縱面板價格,國產電視品牌險些集體覆亡。
在CRT時代,中國品牌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只能做整機生產,連年價格戰導致一直處于虧損的邊緣,絕大多數利潤被外資品牌搶走;在平板電視時代,雖然處境有所改觀,但依舊缺乏戰略方向,處于被動跟隨狀態。
中國彩電企業必須思考的是,方向究竟在哪里?
死磕技術,改寫行業格局
在經歷了“合資辦廠”和“引進生產線”的多年努力和嘗試之后,中國電視企業終于明白,想要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只有自立自強,走自主創新之路。
董事長周厚健曾在公司內部郵件中強調:“沒有自己的芯片將永遠是二流廠家,更無法定義自己的原生產品。”2005年,歷時7年研發的中國第一款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誕生,結束了彩電芯片技術的壟斷局面。“信芯”的誕生,使進口芯片的價格下降50%。
不過,競爭對手并不會給中國彩電企業任何喘息的機會。隨著2005年液晶電視爆發式增長,韓國、日本等上游企業除了完全占據電視成本7成的液晶面板,甚至要將占成本15%的模組等核心器件一并集成。
此舉意味著一旦日韓上游企業得逞,留給中國的就只有套上機殼、擰上螺絲等簡單組裝加工的空間,所有中國彩電企業都不得不在只有15%的狹窄空間里搶食。
為此,周厚健提出:“做模組是唯一可以阻斷中國電視制造業被侵蝕的辦法。”
2007年,第一條國產液晶模組生產線在海信投入生產,并在原信息產業部的推動下,全國電視企業都開始做模組,中國電視整機企業重新在上游奪回空間,使企業對平板電視整機成本的掌控比例提升到60%以上,使國產平板技術真正站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的平臺上。
與此同時,海信開始著手進行激光顯示技術儲備,并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2011年正式成立海信數字多媒體國家重點實驗室激光顯示所,相關技術人員進行產業前沿技術研發。
2011年,日韓企業相繼推出OLED技術,意欲重獲壟斷的機會。看到OLED技術的問題所在后,海信再次決定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即以成熟的LED技術為依托,發力多分區獨立背光控制和Hiview 畫境引擎技術,通過ULED技術正面阻擊OLED技術。
2014年,海信成功推出了第一款ULED電視,并加快第四代電視技術——激光電視的研發步伐,并用通過激光電視這個被稱為“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產品改寫了行業格局。
同年,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子顯示技術委員會(IEC TC110)正式成立激光顯示工作組。經過兩個環節的演講,海信電器首席科學家劉衛東當選為激光顯示工作組的召集人,這是中國專家第一次在顯示領域擔任國際標準工作組召集人。
2007年至2018年,激光電視從一個產品到一個產業,從一個企業到一個行業,終于逆襲成了“大氣候”,全球已有20多家企業進軍激光電視產業。
海信電視機生產線
2019年,海信電視進入畫質、聲音、交互和內容的全面AI時代,截至7月底,其互聯網累計激活用戶已突破4400萬,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電視云平臺。
一路走來,回想起2002年周厚健在接受《知識經濟》雜志采訪時,吐露他和海信對技術的堅持:“我們這代人骨子里還是一直想著要為國家民族做點事。不然,民族工業的空間在哪里?中國人做技術的意義在哪里?”
不布局,就出局
1982年,黃衛平與周厚健同窗四年后,先是去中國科技大學繼續讀研究生,再出國拿到麻省理工的博士學位,隨后順利晉升國外高校教授并成功創業。
圖為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厚健
1992年1月23日,青島市經濟委員會下發“青經任【1992】1號”文件,任命周厚健為青島電視機廠廠長。這一年,周厚健35歲。
也正是從這一年,海信確立“技術立企”的發展戰略,周厚健還提出“發展電視,不唯電視;發展電子,不唯電子。”奠定了海信將走多元化發展之路的基調。
2002年,周厚健和黃衛平在美國芝加哥相遇。當時,黃衛平教授“學而優則商”,在教書育人之外,在光通信領域大展身手。不過,由于遭遇互聯網泡沫,光通信整個行業在那一年迎來了大崩盤。
任正非造訪海信時還曾勸告周厚健,“千萬不要碰光,碰光必死”。
不過,周厚健和黃衛平堅信,光電轉換將是未來通信的核心力量,光通信技術一定不會被行業周期湮沒。他們決定一起成立合資公司,在行業的冰點,一起進入一個對海信來講全新的行業。黃衛平成了這家新企業的創始人,也成為了海信集團的首席科學家。
然而,光通信行業的冬天比預期還要長。直到三年后,海信才終于有了第一個客戶——阿爾卡特公司。隨著光通信行業慢慢恢復,光纖到戶市場開始在美國發展起來,海信寬帶公司迎來生死轉折點,并迅速成為頂級玩家。
如今,海信光模塊產業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六、國內第一,其中接入網光模塊產品連續八年全球第一,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海信5G無線光模塊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5G信號基站的建設,為5G信號的普及貢獻力量。
光通信,只是海信由一家專注于電視、空調和冰洗等產品的B2C公司,向B2B產業轉型的其中一步。
以海信為代表的中國家電制造業,早已完成了模仿、替代和超越的第一個循環,并進入到了新的循環當中。
產業結構調整當前看是一碗飯,未來看就是一條命
當一家企業立下了“做百年”的愿景,決定要一直不停地跑下去,那么,奔跑的技巧、戰術、體力分配和姿勢,自然和短跑者大不相同。真正的良性增長意味著可持續發展,只有立足長遠,著眼于未來,在技術上不斷改革創新、更新迭代,才能讓企業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回顧海信的發展歷程,產業結構調整是貫穿海信發展的一條主線。周厚健曾表示,通過產業高端轉型實現經濟結構升級,對企業而言是最務實的做法。
如今,海信集團業務構成中,1/3來自彩電,1/3來自白電,還有近1/3來自新開拓的智能交通、數字醫療、光通信等高新技術領域的B2B業務,而這幾個領域,無一不是各自至少經歷了10年的研發歷程,并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隱形冠軍”。
1998年,海信從智能交通領域基礎研究做起。十年后,海信自主研發的交通信號控制系統擊敗西門子,中標北京奧運會智能交通項目,在業內一戰成名。不僅令業內信號機的價格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結束國外智能交通系統對中國市場的壟斷。
海信進入數字醫療領域源于2013年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合作契機。早在十年之前,海信就力圖將圖像顯示方面的技術儲備復制到醫療設備領域,與處于壟斷地位的國外醫療巨頭一較高下。短短幾年,海信醫療完成了從精準醫療產品線到智慧醫院系統的跨越,成為海信切入新動能引領全球產業高端的一角。
2019年7月5日,海信家電執行董事、提名委員會及戰略委員會成員賈少謙正式被任命為海信集團總裁。近期,賈少謙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再次表示,結構調整是“生死之戰”,是企業遠見和競爭較量的根本。對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變革的重要性,海信上下有著堅定的共識。
值得關注的是,海信每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總是走著人才引進、建立課題組、建立研究所、設立新公司的程序。無論激光電視,還是智能交通,亦或是光模塊產品,這些行業內優勢明顯的冠軍企業無一例外都走過類似的路徑。
“做技術,就是要忍受寂寞和容忍失敗,這也正是大企業頂天立地的擔當。在選擇產業時,海信遵循一要關系國計民生,二要掌握關鍵技術兩條鐵律,最終在智慧城市和智能醫療領域發力,其本質都是基于數字挖掘的算法,以圖像處理技術為核心,向上延伸到光接入領域解決帶寬問題,向下延伸到城市,最終形成從家庭到社區再到城市的萬物互聯的產業格局。”賈少謙說。
給你50年,能否再造一個海信?
“寧愿降職也要加入持續增長的企業,因為那種企業代表了未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管理咨詢大師拉姆·查蘭在他的《持續增長》中提到。
2011年,馬小航博士決定辭去一家美國企業管理者的職務加入海信,這一年他36歲。促使他做這個決定的,是海信過去十幾年的財務收入曲線,每年保持較快且平穩的增幅。
最新出爐的海信2018年經營數據再次印證了馬小航的判斷。2018年,海信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266億元,同比增長14%;海外收入378億元,同比增長30%。馬小航博士也成為了海信集團資深科學家。
2018年對海信而言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這一年,海信電器以59.85億日元(約人民幣3.55億元)的價格正式完成與TVS(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的股權交割,獲得TVS 95%的股權以及東芝電視40年的全球品牌授權。同年,海信擊敗競爭對手,成功收購歐洲知名白色家電制造商Gorenje集團,并在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和廚電等領域呈現大集團軍之勢。
海信集團國際化版圖
回想起1992年廠長李德珍告別工作20年的青島電視機廠,對接任她主持工作的周厚健說:“在世界地圖上點一個點,這個愿望我沒有實現,愿你們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做出努力,在世界地圖上點一個點。”
如今的海信,在美國、日本、澳洲、歐洲、南非、東南亞攻城略地,在世界地圖上,點下了一個又一個點。
賈少謙提出,2025年海信集團希望能夠突破3000億元規模。“企業做大后,對國家的意義不僅是每年的納稅,更重要的是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用技術傳承,是海信的優勢;做實業和做工業,需要企業家精神,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企業的本質不會改變,企業家的精神不會改變。由此海信提出,實業報國、工業強國、品牌立國。”
自1997年來,賈少謙已在海信工作22年。據賈少謙回憶,最困難的時期應該是在海信收購科龍時,當時所有高管每三個月才能回一次家。“我們收購科龍,整整花了6年的時間,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難題,主要是經營壓力大,又要發展又要留住人才,還要激發大家的信心和斗志。最開始科龍當地的員工周末不加班,海信的員工只能親自示范,由此影響他們。為了給研發人員換電腦,20萬都是咬著牙拿出來的。就這樣敢打硬仗,最終不僅償還了負債,又拿出了新的技術和產品。”
身為海信這艘巨型航空母艦的總裁,賈少謙坦承要承載的東西太多,“打敗一家企業的未必是同行,也有可能是新興的技術。這就要求企業家既要穩坐中軍帳,又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中國經濟的韌性與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1992年以后造成的巨大的人口、政策、和平發展空間的紅利密切相關,面對來自行業內外的挑戰,單純靠防是防不住的,每個業態出現后都要挖掘它的實質,順應時代變化,擁抱并適應變化,并在變化中尋找不變的本質,由此引領自己企業的脈搏。未來企業之間的競爭,一定是競合模式。”賈少謙說。
據悉,海信仍堅持將銷售額的5%用于研發,其中相當一部分用于前瞻性研究。賈少謙表示,就像當年研究光通信、信芯、智能交通一樣,可能90%都失敗了,但是最后的10%挽救了我們的產業。“在此過程中,除了堅持不懈、容忍失敗、甘受寂寞,好像也別無他法。2025年實現3000億元規模,挑戰很大,但并非不可能。”
風雨兼程50載,時間的潮水奔涌不息。從1969到2019,50年,海信一路跑來,淡定且從容,不論風雨還是艷陽。
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人類群星閃耀時》里有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一個企業最大的幸運,也是如此。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VR只能用于打游戲? 5G將助力展現更多打開方式
下一篇:當無人機遇上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