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和屬地機關打了一場行政訴訟官司后,經常有朋友會向我咨詢一些相關法律問題,把我能的,儼然成了半個“法律人”。
其實,我就是現學現賣,關鍵時刻我都會及時向律師朋友請教,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治觀念都在漸漸提升、增長。
昨天即7月24日,“火爐”長沙驕陽似火,36攝氏度的高溫,快把人烤焦哦??墒?,有朋友卻給我出了一道難題: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被告即行政機關,出具單位公函,大熱天派員去收集案件相關證據,原告方會不會提供呢?
對于朋友的提問,一直以來我始終堅持一貫“有求必應,有問必答”的好習慣。可是,這是個棘手的問題,行政機關出具公函,對方肯定是不敢怠慢的,但又不能犯錯誤,自然必須慎之又慎。于是,我撥通了律師的電話。
“違法收集證據!”律師朋友說得干脆利落,沒有半點商量的余地。
“納尼?收集證據還違法!”我很是不解。
“請查閱2017年最新修正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看一看第35條是咋說的?”這位律師朋友匆匆把電話過了,說是馬上要開庭,沒時間給我義務普法教育。
于是,我趕緊打開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翻到第16頁,第二行,寫的可是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十五條: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根據法律規定,上述行政機關的行為,顯然涉嫌違法收集證據,如果對方已經提供了證據,不外乎以下兩種情形:
要么是不懂法,不知者不怪也,但需要加強普法教育;
要么是知法犯法,為“朋友”兩肋插刀鋌而走險。比如,可以將提供證據時間前移至訴訟前,不簽名,只把公章一蓋,不就神不知鬼不覺了。
嘿嘿,這招高??!咱們不防試一試,看看是否靈驗。
其實,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并不是不可以收集證據??聪旅娣l:
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準許,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準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看清楚沒,必須“經人民法院準許”,被告方可延期或補充證據。換言之,行政機關不能僅憑出具公函,就可以大搖大擺地去收集證據,哪怕天氣再熱,即便40攝氏度以上,恐怕也是違法行為。而如此提供的證據,法院不但不會采信,恐怕可能還要追究相關當事人的責任。
果真如此,豈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自毀形象。
(江鳳林:我國知名心血管病專家、科普學者,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湖南省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首屆中國健康科普優秀醫生,中國新報健康欄目顧問。)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