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病例死亡個位數、治愈率近98%,境外輸入病例零死亡,較快遏制疫情蔓延,有效阻斷境外疫情輸入,較早實現全面復工復產復市……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上海經受住了嚴峻考驗,給予市民滿滿的安全感,城市也重現繁華活力。
凡人微光,螢火匯成星河,“魔都”今日模樣的背后,是越是艱苦越要向前的一個個身影,是守護城市守護家園的一個個故事。
生命至上的“上海答卷”
29日,1000名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300個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100位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80個上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受表彰。
新冠肺炎疫情初現端倪,上海就高度警惕、嚴陣以待,1月20日確定首例確診病例,1月24日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同時,上海成為全國最早向武漢派出醫務人員的省區市之一,市、區兩級89家醫院組成了9批次、11支醫療隊、1649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支援武漢,收治患者中有相當比例是重癥乃至危重癥患者。
“從我接到通知到出發只有3個小時,之后在金銀潭醫院奮戰了75個日夜。”全國最早支援武漢的專家之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鐘鳴至今難忘小年夜馳援武漢后的第一個夜班,“身體的疲勞、情感的沖擊,我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竭盡全力挽救更多的生命。”
全市7.8萬名醫生、9.7萬名護士,近3000名疾控人員勇于擔當、奮戰在上海防控一線。其中,疾控部門迅速、精準完成全部確診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所有確診病例感染源均清楚無誤,后續及時開展、嚴格落實密切接觸者排查管理,為切斷傳播途徑、控制疫情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對于每一個感染來源不明的案件,我們都第一時間成立專班、集思廣益,部分病例看似無任何關聯,甚至無法查明傳染源,但通過持續細致的流行病學調查,協調公安、社區等多部門,最終成功鎖定傳染源。”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說。
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等定點收治機構,人們每時每刻都在與病毒賽跑。1月中旬,中心四棟負壓病房327張床位已全部進入待命狀態。隨著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人數增加,根據 “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原則,在上海市衛健委和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的協調組織下,集全市之力,抽調市級醫院急診ICU、重癥醫學、感染科、呼吸科、中醫和心理科等學科的臨床骨干組成醫療隊支援中心。
隨著對疾病的認識加深和相關經驗的積累,上海專家組發表了《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被譽為“寫在病人身上”的“上海方案”,為全國乃至全球新冠肺炎救治提供寶貴經驗。
打好外防輸入的硬仗
作為世界級樞紐和特大型口岸,上海面臨著疫情境外輸入的巨大壓力。開放的上海不關門,更要守好門,如何打好“口岸保衛戰”?上海做好“五個100%”和“三個閉環管理”,即100%登臨檢疫、100%健康申明卡的審核、100%體溫檢測、100%流行病學調查、100%采樣和檢測和入境人員的排查分流閉環、人員轉運閉環、屬地社區管控閉環,從艙門到家門,環環相扣、層層嚴密。
浦東國際機場海關一直是上海疫情防控閉環管理的重要一環。幾乎每天,通過口岸聯防聯控機制,都有數量不等的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被篩查檢測出來,從這里上報、轉運;更有數量龐大的密切接觸者通過海關流行病學調查,被負責任地集中隔離觀察。
疫情暴發之初,浦東國際機場海關旅檢處副處長張澍根據上海市及海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迅速擬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召集離滬返鄉同事火速返崗,組織業務骨干開展實戰培訓,并結合機場現場實際進一步細化工作流程、明確崗位職責、保障物資供應,第一時間在口岸防控一線建立了一支政治堅定、業務堅強的專業隊伍。隨著疫情形勢發展變化,張澍先后七次參與修訂工作方案,形成重點航班衛生檢疫案例專題報告,為科學防疫提供依據。她主動協調機場、邊檢、安檢以及各航空公司,在采樣方艙建設、臨時流調區搭建、專用通道設置等方面加強合作,進一步強化聯防聯控機制。
除了兩大機場,在全國海運集裝箱業務最繁忙的洋山和外高橋港區,在亞太地區客流量最大的國際郵輪母港吳淞口,在普通個人和企業跨境寄送防疫物資的郵局海關等海關作業現場,都是國門衛士統一構筑上海口岸疫情防控閉環管理的重要戰場。而上海海關所屬上海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則通過嚴密的技術篩查之“網”,承擔起上海口岸入境人員的核酸檢測任務,在國門豎起過硬的“技術屏障”。
黃浦公安分局新天地派出所副所長李勇曾先后擔負赴海地、南蘇丹維和任務。新冠疫情發生后,他率隊入駐浦東國際機場開展境外人員隔離篩查工作。“我將繼續帶領分局駐機場防疫工作組,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為即將到來的進博會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織牢織密社區防控網底
入城口、落腳點、流動中、就業崗、學校門、監測哨……上海牢牢抓住6個關鍵點,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全鏈條的封閉管理。在全市92個陸路入滬道口,上海公安機關累計檢查車輛1022萬余輛次,檢查人員2122萬余人次,構筑起守“滬”平安的第一道防線。
4月7日,上海召開大會并發布重磅文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發力建設“全球公共安全最安全城市之一”。117家發熱門診、200家發熱哨點診室遍布全市、分層鋪設,成為疫情監測的靈敏“哨兵”。全市核酸檢測機構按“應檢盡檢、愿檢盡檢”原則為市民提供服務,目前日檢測量可達24.3萬人次。
疫情發生后,上海20余萬名社區干部、物業工作人員、居民志愿者充分動員、全力以赴。對疾控中心下發的重點人員名單,要接單、核實、處置全覆蓋;對重點地區來滬未滿14天的人員,要信息排摸、上門登記宣傳全覆蓋;對沒有回重點地區的常住居民,要了解親友來訪情況全覆蓋;對已回到重點地區但尚未返滬的居民,要電話聯系跟蹤全覆蓋……海量而細致的工作背后,是無數社區工作者的無私奉獻。
浦東新區塘橋街道南城居民區是上海最早發現確診病例的社區之一,也是境內外返滬人口占比最多的社區之一。居民區以“樓組黨建”為抓手,在92個樓組成立70個黨小組,首創“無接觸式”發放口罩3.75萬只,全覆蓋無遺漏落實各項防疫措施,400多名居民組成6支志愿者小分隊。黨總支書記吳斌斌說:“疫情防控中,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帶頭上,居民群眾跟著干,形成了全面發動、全員參與的強大合力。”
今年春節,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陜北居民區黨員社工沈怡敏的手被同事拍照發了朋友圈。照片里的手指關節已經紅腫、破皮。網絡配文寫道:“這是一位居民區干部的手,敲門敲的。”
“不止我一個人,我們在社區工作都是這樣的,靠一張嘴、一雙手、一雙腿。”沈怡敏說,拿出事無巨細的精細功夫,和居民一起打好“配合戰”,才能構筑社區防控的“銅墻鐵壁”。
向人民的英雄致敬,向英雄的人民致敬。(記者仇逸、吳宇、蘭天鳴、郭敬丹)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