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航空報》7月14日報道,近日,我國某新型直升機機載空地導彈在內蒙古阿拉善某試驗基地試驗成功。這款新型導彈的出現,將我國直升機機載彈藥水準推向世界領先水平。
資料圖 圖源:中國軍網英文版
以下為《中國航空報》報道全文。
“中了,中了!”隨著一聲轟鳴,阿拉善某機場現場人員發出不可抑止的歡呼。
“命中目標,屬于國內首次啊!”“是啊,即使放眼世界,也屬于領先水平啦!”
……2020年6月22日19時30分,在內蒙古阿拉善某試驗基地,某型機掛載某新型空地導彈起飛,對目標進行投射,導彈精準命中目標。
在角落里敲下這一行簡訊并將勝利的消息告訴遠在江南的同事后,航空工業直升機所試飛主管黎文斌看了看歡呼的人群,忍不住打開手機。屏保上是已經2個月沒有見面的女兒,不到2歲的女孩笑得天真爛漫,隔著屏幕,黎文斌摸了摸女兒的笑臉,拭去了屏幕上的灰塵,臉上也露出了微笑。
為了這一天,不容易啊!時間回到2020年年初,對于虞漢文來說,今年的復工之路注定有點坎坷。原計劃在春節后上班第一周內完成此次飛行試驗項目、方法及相關要求大綱的內部評審,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大家的節奏。
雖然家住的小區與單位只有一墻之隔,但是進不了辦公室,只能先在家里辦公。2月3日,在型號副總師朱璟的統籌安排下,直升機所總體氣動部張云鶴、李恒,航電系統部曾伯成,試驗試飛部虞漢文、黎文斌,試飛大隊張雷,中航技龐健等積極參與,在線上遠程詳細討論飛行的主要思路和項目。2月7日,一份誕生于疫情下的試飛方案通過火熱上線的商網辦公平臺發送給型號總師及專家。
“方案不夠完整,部分參數欠缺!”由于疫情防控需求,資料都在封鎖的辦公區域,專家的意見讓這群技術“巧婦”著實犯了難。創造條件也得上啊!在打報告說明情況后,2月12日,針對該任務特殊性,所領導允許試飛主管進所辦公,同時一再強調要注意自身防護,定時上報身體狀況,“按時、保質”完成文件編制。由于虞漢文居住的小區同樣實施嚴格的限制,他便帶著干糧,開啟了早出晚歸的特殊生活。終于,試飛文件在2月17日順利通過了專家內部評審。
一塊石頭落了地,這曲折的路,終究還是走出來了!
4月下旬,試飛團隊啟程遠赴阿拉善。按照試驗基地疫情防控的要求,在14天內乘坐過公共交通工具的參試人員需要在出發前進行核酸檢測,合格后才能進入,且所有參試人員乘坐專車前往,途中不得在賓館住宿。
準備工作就緒,來自研究所內不同部門的12人,在朱璟的帶領下于4月24日早上6時出發,漫長的汽車之旅就此開始。近2000千米的旅程,需要歷時34個小時,期間,僅在吃飯和高速公路客車禁止通行時間段才在服務區進行了短暫停留。經過辛苦而漫長的旅途,一行人終于安全到達了目的地——祖國西北的沙漠邊緣、戈壁灘上的阿拉善。
遠遠望去,四周是一望無際的戈壁和低矮稀疏的植被,遠處橫亙在大地上的賀蘭山靜默著,看著這些遠方的來客。汽車在晨曦中若隱若現,曠野上矮矮的烏黑云層和時不時劃破天際的閃電打破了車廂的安靜。
雖然已是4、5月份,不同于江南的陰雨綿綿,阿拉善的天氣如同脾氣暴躁的小孩,說變就變,這會兒還是太陽高照,轉眼就是狂風暴雨。
“溫差極大,龍卷風也是常客,氣候干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是對大家的一項考驗啊。”之前到過此地的同事向其他隨行人提醒道。
與疫情搶時間、與空域搶時間、與天氣搶時間、與故障搶時間……面對試飛過程中出現急需排除的故障,團隊果斷放棄休息時間,爭分奪秒做好故障分析、確定排故方案。團隊中“靶總”曾伯成被大家稱為現場的“定海神針”,不管是飛行前與飛行員交流,還是飛行后的問題排查,處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讓靶總給意見”“靶總怎么定的?”這是現場領導及飛行員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這又是普普通通的一天,6月15日,如往常一樣,團隊人員上午進行日例會,討論試飛故障及相應能執行的科目;吃完午飯,簡單休整一下,下午1時進入場地做試驗;晚上繼續現場保障夜航,23時結束夜航,返回賓館;此時,一天的工作還沒結束,相關問題在激烈的討論中繼續著,還有幾個人緊張地進行數據處理及分析;凌晨1時左右,大家伙兒終于可以休息了。
在這樣的日復一日中,科目在一天一天的完成,目標也在一點一點的接近。
“羅毅同志,聽說你在阿拉善身上起了小疙瘩,又腫又癢,還要夜夜加班到深夜?”
“是啊,不知是過敏,還是對環境的不適應!后面就好了!”
“那我想宣傳一下你的精神,你有沒有意見啊?”
“不用不用,大家都是一樣,都是本職工作罷了,那不是應該做的嘛!”羅毅搖著手,笑著回應道。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