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7日),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發表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該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這一研究成果對于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等具有重要意義。
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做CT的設備。嫦娥四號探測器2019年初在月球背面著陸后,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基于前兩個月晝期間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的數據。根據獲得的物性參數和雷達圖像,沿著月球車行走的106米的路徑,在深度40米的范圍內,識別出了三個不同次表層地層單元。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嫦娥四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主任設計師 蘇彥:第一層從月表到地下12米,是一個均勻的細膩的月壤層。然后是從12米到24米可以看出就分布著大量的石塊,這一層也是雷達波回波最強的一個部分,甚至形成了這種石塊層和散石塊堆,有三個碎石堆。然后第三層是從24米到40米,那么在雷達回波上可以看出它是明暗相間的,那么里面有細粒物質,也有這種分散的石塊。
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嫦娥四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 李春來:發現這種濺射物有很多層,每一層還不一樣,可能就是說這個地方接受了很多次撞擊拋過來的東西。說明過去的撞擊歷史是非常復雜的,而且是月球的表面經常被別的小天體會被砸到。物體就拋射到馮卡門的撞擊坑的底部,正好這個的話就記錄了月球歷史上它撞擊的一個過程。
研究團隊介紹,這項研究工作通過嫦娥四號測月雷達的直接就位測量,首次揭開了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極大地提高了人類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并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嫦娥四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 李春來:嫦娥四號月球車已經走了300多米的這樣一個路徑,我們希望能夠走出拋射物的覆蓋地區。要是能夠走到玄武巖的地方的話,可能會更好地去認識它撞擊的拋射物的一個分布和它的結構的形式。可能會有1.8公里左右的這樣距離,我估計可能還有一年以上的時間,我們才能走出拋射物的分布范圍里面去。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