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偷偷要色偷偷中文无码,国产精品农村妇女α片,精品亚洲国产中文品香蕉在线

中國新報中文網

導航菜單

守望非遺 | 侗族大歌穿越千年

2024
06/09
08:44
中國網
分享

近日,記者采訪來到從江縣高增鄉小黃小學,二樓的音樂教室里,傳來陣陣歌聲。

侗歌教師潘錦蓮正在給學生們傳授《筑塘歌》。課后潘錦蓮告訴記者,小學的每個班,每周都會有一堂侗歌課。

小黃村

小學所在的小黃村由數個自然寨組成,村民幾乎全是侗族。小黃村因歌聞名,被稱為“侗族大歌之鄉”。

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

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可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侗族大歌歷史上分布在整個侗族南部方言區。

由于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特有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著優美的歌聲一代一代往下傳,“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熟悉當地風情的朋友告訴記者,侗族有三寶,除大歌外,還有——鼓樓和花橋(也稱“風雨橋”)。

鼓樓,是侗寨的標志、侗族文化的象征、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和議事的會堂、平時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有侗寨必有鼓樓的說法。

鼓樓大歌

在小黃村,形似寶塔的鼓樓內,歌隊正坐在長椅上演唱侗族大歌。

大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聲部民間歌曲的統稱,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隊才能演唱,每個歌隊包括至少一個領唱,一個高音和若干低音。

今年80多歲的潘薩銀花是歌隊的領唱。

從四五歲會說話起,潘薩銀花就開始跟著家人和老人學歌。

她講,爸爸媽媽白天上山種地,晚上回來,吃過飯后,就是學唱侗族大歌的時間。

聊起小時候最喜歡的歌,潘薩銀花老人即興唱起了《筑塘歌》。歌里講,侗家娃挖泥巴,來玩耍;筑成水塘,養魚蝦;筑成水塘,種莊稼。

長大一些,她就跟著村里的老人學歌,邊做事情邊學歌。

鼓樓

侗族人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

祝酒時會唱歌,勞動時也會唱歌,侗族諺語還有“飯養身,歌養心”的說法。侗族的歌還有一個特點,在很多特定的場景,會臨時編歌。

潘薩銀花說,小時候跟著老人學的歌,長大后才懂得其中的內容和哲理。

侗族大歌主要內容可以分為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敘事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社俗大歌、混聲大歌等七種。

歌詞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鼓樓上的彩繪

在學歌時,潘薩銀花總比別人學得快,表現出超常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

潘薩銀花告訴記者,自己的外老太(姥姥)、媽媽、姨媽、舅舅都喜歡唱歌。在寨子里的鼓樓里聽別人唱歌,聽誰唱得好,聽一遍,她們就能唱下來。

潘薩銀花從祖輩那里學會了200多首侗族大歌、小歌,還有琵琶歌、河邊歌、牛腿琴歌……

“先教歌詞,然后教調子”,潘薩銀花告訴記者,“老人這樣傳給我們,現在我也這樣傳下去。”

小黃小學的學生跟著潘薩銀花老人學歌,學校的侗歌老師潘錦蓮小的時候也跟老人學歌,貴州藝術專科學校的學生也跟老人學過歌,老人還在周邊的村寨傳授侗歌……,潘薩銀花已經有上千位徒弟。

“他們哪一首歌不會唱,都可以來跟我問,跟我學”,潘薩銀花說,“我要把歌全教給他們,我才放心。”

潘薩銀花

潘薩銀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大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這位耄耋老人肩負著傳承的重擔。

老人告訴記者,她和歌隊在北京和上海等全國不少地方都演出過,她強調說,在國家大劇院演出過兩次。話語間流露出著作為歌者的自豪。

在村里,經常能看到歌隊在鼓樓表演,特別是在節日里。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小黃最盛大的節日——傳歌節。上至耄耋老年歌隊,下到咿呀學唱的娃娃歌隊,都會將自己最好的歌聲奉獻給山寨的父老鄉親和千里迢迢趕來的旅者。

老人說,“我們侗族大歌越多人唱越好聽,越多人唱越開心越歡樂!”

今年八十多歲的潘薩銀花,不太會用智能手機,就連調靜音都需要年輕人幫忙。即便如此,她還學會了錄音,把自己會的歌曲都錄在了手機里,可見老人愛歌之深,護歌心切。

傳歌河水倒映著花橋

記者對潘薩銀花老人的采訪始終伴隨著潺潺的流水聲。老人告訴記者,這河水被稱為“傳歌河”。

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侗族大歌宛如這流淌的河水,終將匯入中國多元文化的歷史長河,構成了瑰麗壯闊的中華文明。

采訪過程中,記者看到有中外游客在鼓樓聽歌,感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侗族大歌經常走出國門在海外演出,還有在國家重要的外事活動中表演,也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條紐帶。

采訪完返回的路上,經過一座花橋。木質結構的花橋,榫孔層疊交錯,不用一釘一鉚。抬頭望去,橋柱之間的木板上畫著對歌、農耕、祝酒的場面……橋下正有人在漂洗藍靛織染。

一路走,一路聽,一路看,小黃村的故事還有很多。

(中國網 楊佳 孫磊 攝影報道)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羅店龍船:父子傳承 情系端午
下一篇:最后一頁

頻道總排行